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龙腾小说吧 -> 历史军事 ->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第555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姜握也对曜初道:“你只管去吧,阿鲤你也不必操心,待我们去上阳宫时,从东宫捎上阿鲤就是了。更多小说 LTXSDZ.COM”


    曜初应了一声。


    才欲走,圣皇帝又道:“若婉儿也在,就一并带她过去。”


    *


    曜初才走没多久,周王和殷王处的帖子也都由宦官捎回了御前。


    上面写明了今日能参与家宴的皇三代。


    春日本就是多疾之时,孩子又较大人更易生病,周王武显处就有一儿一女不能参宴,殷王武旦处,也有一个年不足三岁,最小的小五娘病着,不能出门。


    圣皇帝将两份花笺名帖递给姜握看——


    就算膝下各有子女不能参宴,但周王与殷王处送来的名单还都是一长串:如今周王已有三子四女。殷王虽是弟弟,却是后来者居上,有四子五女。


    姜握也知道,就这还没完,史册上中宗睿宗的孩子都是两位数的。


    她不由微微一叹。


    这是没法子改变的,生理上的问题:男子想要继承人,就是比女子容易许多,不必他们亲自去生。


    周王和殷王还都是曜初的弟弟,比曜初小几l岁呢,膝下子女都能组马球队了。


    “阿鲤也已经七岁了。”


    圣皇帝声音如轻如窗外春风:“我知道你心疼曜初,便如当年担心我。”


    时人皆以多子嗣为福,圣皇帝记性甚佳,自然记得当年她做皇后时,每回有孕宫中从皇帝到宫人都是欢喜沸腾贺喜不绝。


    之后诞下子嗣,先帝也是设宴群臣多有赏赐。


    但自她第一回 有弘儿起,便察觉到姜握总是更担心她本人一些。尤其是她后来有令月和旦儿时,已经是四十岁左右的年纪,给她担心坏了。


    圣皇帝又道:“其实曜初自己,也一直是有打算的,只是想让后面的孩子与阿鲤差上几l岁。”


    若如她和太平,是长姐和幼妹就好。


    姜握看着手中的花笺,也点头道:“我知道,晋阳也与我说过:女子初产的话,三十五岁就是高龄产妇大有风险。”


    好在曜初已然有了阿鲤,不用按初产算。


    但就算是经产之人,若是过了四十岁再有子嗣,风险也会更大。无论是对大人还是对孩子,皆是如此。


    而此时,坐在马车上去往太平公主府的曜初,也在想这件事。


    这九年来,每年年节下家宴,她几l乎都能发现,弟弟们那边会多出一到两个孩子。01bz.cc


    而她这边,只有阿鲤。


    曜初又想起,当年她预备要子嗣之前,还曾与妹妹太平深谈了一次,教她务必上进。


    其实,那何尝不是她给自己设的警戒线呢。


    人非圣贤,总会有惰性之时。


    若是曜初知道母亲和姨母除了她无人可选,哪怕她惫懒一些犯点错误,母亲也无法舍她而去选显儿和旦儿——她是不是也难以做到数年如一日的勤勉?


    正因还有太平。


    而太平的优秀,有她教导的缘故,也更是对她自己的一种鞭策:一个深得母亲宠爱,从军事学院顺利毕业,如自己一般也能为母亲分忧的妹妹,是曜初的警戒线。


    **


    蓬莱宫。


    圣皇帝见姜握还在看花笺,就与她说起旁的:“你特意将春日宴设在上阳宫艺术学院,是网罗到了新的人才?”


    姜握回:“陛下一猜就中。”


    她之所以将此宴安排在艺术学院,正是因她为圣皇帝备了一场剑舞。


    是王鸣珂特意引荐入学的人才。


    其实早在许多年前,王鸣珂为她写《东女国》系列话本之前,她自己写着玩的是彼时很流行的侠女类传。


    比如传说中越王勾践特意派人去请的“剑术天成的女剑士”之《春秋越女传》


    自春秋战国养士之风起,便有了‘游侠’一词。连司马迁做史记,都有《游侠列传》。


    魏晋之时,咏侠的诗文更多,一直延续至今。


    都南北市也时不时会出现游侠。


    而前些日子,王鸣珂便极为兴奋来寻姜握,道她发现了一位剑器天才,出身游侠之家,跟随父母来到都洛阳,曾于坊间略露剑舞。


    简直如同传说中的越女一般。


    才十三四岁的少女,舞剑之时便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姿。


    王鸣珂力荐:“这若不录入艺术学院,实在是一大损失!”


    姜握当时就心中一动,问道:“那女娘……”


    鸣珂道:“她复姓公孙,因是家中长女,外人都以‘公孙大娘’唤她。”


    果然。


    姜握听到这个名字,立时便想起杜甫的那首“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这是杜甫开元五年,‘尚童稚’时所见的剑舞,只是他写下这首诗时,却是五十年过去安史之乱后,再不闻公孙大娘之踪迹,他见到的只是公孙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舞剑器,心有所感而做此诗。


    姜握转头望着窗外春光。


    如今的公孙大娘,才只是十三四岁的女娘。


    将来她还会剑器一舞动四方,只是……


    不会再入宫为唐玄宗李隆基贺寿舞剑,也不会再经历安史之乱从此流离无踪了。[2]


    第373章 新的一步


    洛阳皇城清思宫。


    殷王旦的宫殿。


    刘王妃看着眼前站着的一溜儿孩子,跟宫里套娃玩器似的,从大到小从高到低排着。


    殷王有四子五女,除了生病的小五娘,就都在这里了。


    这里面只有一子两女是她所生。


    不过此番要出席家宴,她并没有分出嫡庶彼此:所有的孩子都是一般的打扮,女娘们穿着一色的裙,头上的钗鬟都是一样的。小郎君们也都穿着同样淡蓝色锦缎裁成的袍子。


    如此打扮相同,大小不一,就更像套娃了。


    刘王妃例行嘱咐了几句帝王所召家宴的礼仪事,尤其是对几个五六岁的小郎君小娘子,更是多说了几遍:见到陛下要恭敬见礼,有问不可不答,无问不得抢话等规矩。


    再有就是嘱咐孩子们,虽是家宴,但见到皇储与郡主,也要先守着礼数问好。


    这就是连几个年龄大的孩子也嘱咐到了:可别想着郡主年纪比你们小,就真当成‘妹妹’,还等着人家先来问候。


    毕竟如今皇三代里,除了东宫郡主,还无有得陛下封爵的孙辈。


    不出意外,现在她眼前这些套娃们,将来都得在武赪小郡主手下过日子。


    等刘王妃嘱咐完毕,准备带着孩子们出门时,侧座上一位殷王孺人窦氏却开口了:“如今边关战捷,陛下龙心大悦。”


    “这才晌午于太庙接宁将军献俘,午后便欲召行家宴。”


    “陛下既圣心大悦,王妃也该趁此替咱们府上的孩子多说说好话才是——”


    窦氏起身,走到排序第三的男孩背后,拍了拍她亲生儿子的肩膀:“三郎至今还没有名字呢!”


    说起来,窦氏也觉得倒霉。


    王妃的嫡长子是出生四岁后得了圣皇帝赐名——毕竟从孩子出生起,就一直处于先太子薨逝后先帝病重,后先帝驾崩,改朝换代等事的过程中,实在没人注意到一个孩子的名字。


    直到诸事尘埃落定,圣皇帝才集体给孙辈赐了一波名字,很有点批发的意思。


    比如刘王妃的嫡长子名武成守,之后崔孺人的庶子就跟着成字辈,起名为武成义。


    周王显处的子嗣也是一样的,不过是换了重字为中间字。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两王府已经出生的女孩儿们,也一并赐了名,而且都是按照成字辈,甚至名字听着还更吉利用心些——


    比如刘王妃的长女出生的时候有点弱,圣皇帝就为孙女起名为‘武成寿’,王妃的次女出生在上阳宫学校开学的月份,便名为武成昌。


    然后……


    皇帝显然又忙得把这件事情忘记了。


    于是从那以后出生的孩子,就只好先叫着几郎,几娘。


    比如窦氏的儿子,如今就只能叫三郎,已经叫到六岁了。算起来,这孩子就比小郡主小一岁,但这日子过的真是处处没法比。


    窦氏想想就委屈。


    今日显而易见是皇帝心情好,召行家宴。


    窦氏就跟着儿子三郎一起过来了:“王妃的儿女都已经有了名字,可三郎他们不也得叫王妃一声母亲?王妃在宫中一向有贤惠的名声,必会看顾孩子们的。”


    自从窦氏开始开口,刘王妃面上不动,心里的眉头都已经拧成疙瘩了。三郎出生六年,为了三郎没有名字,窦氏真是见缝插针就要提一提这件事。


    因后宫无有皇后,圣皇帝又忙于朝政,连正经的孙辈都一年见不上几回,何况是窦氏为殷王孺人,连家宴也去不到。


    估计圣皇帝都忘了有这号人了。


    所以窦氏想给儿子弄个名字,只好来聒噪王妃。


    其实这种后宫往来,绵里藏针的话,刘王妃入宫十来年其实早听多了。


    但今日忽然就格外心烦起来——


    这几年,尤其是今年,她总想起自己初入皇室的事儿:当时先帝还在,只是她入宫有些不巧,偏赶上东宫太子李弘薨逝,储位悬而未决。


    当时她有些忐忑不知该如何做这个王妃。


    殷王就告诉她,可以学一个人:从前的太子妃裴含平。


    刘王妃刘筠想起:当时她其实有点同情太子妃的。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复制本书地址,推荐给好友获取积分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