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龙腾小说吧 -> 历史军事 ->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第553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而想到将来还会有‘炮兵营’之类的火器分营,直接叫火器营不好区分,最后依旧叫了火铳营。『地址发布页邮箱: ltxsba @ gmail.com 』


    **


    时间再次回到证圣二年大朝会。


    群臣恭贺陛下新年新气象,新岁新大儿——


    其实默啜可汗第一封‘归降且愿为子’信送到都,圣皇帝是不接受的:先生出野心起兵造反攻打灵州,输了又迅速滑跪,还想给她当个儿子就算了?


    在想什么好事?


    而默啜可汗为人比较‘灵’,他很快也认识到,犯了错误后空口做儿是不成的,于是他很快表示出了做儿子的诚意,拱手送了圣皇帝一份大礼——


    有人要造反,我举报他!而且我愿意替妈妈打他!


    是为“契丹首领李尽忠欲谋反,臣子愿帅其部众为国讨契丹!”


    而被默啜可汗举报的契丹,确实是正在策划谋反。


    从其首领名字李尽忠可知,也是从前被李唐打服过的——契丹部落地处东北,


    贞观二十二年归降,首领赐李姓,封为松漠都督。


    但李尽忠这次造反,倒不是人如其名,准备为李唐而反:毕竟契丹在显庆年间(高宗登基后的十年)也造反过,可谓是造反就是认真为自己造反,不针对姓李还是姓武。


    而当年造反不成,被高宗嘎掉的契丹首领阿卜固,正是如今这位李尽忠的爷爷。


    可以说,家族中流淌着浓厚的造反基因。


    李尽忠欲造反是真:而后突厥之所以知道,是因李尽忠偷偷派人到后突厥之地收购战马。


    当时默啜可汗听说这事儿,并不怎么当回事,毕竟两人地处不同,契丹要反,也不会跟他在灵州撞上,应当会去偷袭营州。


    但现在,默啜可汗非常庆幸自己拥有这条情报!


    当场献上契丹。


    而原本确实在积极准备造反,但在后突厥摧枯拉朽输掉之后,就有点想要退缩的契丹,忽然就被推了出来,而且是被人当成认干妈的筹码。


    契丹李尽忠:……默啜你*%¥


    无论李尽忠心底怎么崩溃,都不得不面对现实——


    契丹地处东北,圣皇帝一面令裴行俭于灵州受降安民,一面飞书令安东都护府宁拂英就近去平契丹。


    并将新收的‘好大儿’默啜可汗也编入行军大总管宁拂英麾下,令他率兵赶往契丹之地——既然降书上写的赤胆忠心要归降效忠,就看看上战场的表现吧。「请记住邮箱:ltxsba @ Gmail.com 无法打开网站可发任意内容找回最新地址」


    *


    如果说对裴行俭来说,后突厥的造反,还属于:诶,巧的有点善解人意,我的‘空窗期’,默啜可汗就造反打灵州。


    那对宁拂英来说,就真是人在家中坐,天上掉了个大饼下来。


    她愉快点将点兵,奔赴契丹。


    于这一年春日,献俘契丹首领李尽忠于都。


    第37章 天下户籍


    证圣三年春末。


    按‘军凯还,饮至于庙’之礼,将军向帝王献俘虏都是在太庙进行。


    而圣皇帝受俘虏的太庙,自然是天姓武氏庙。


    太庙中还供奉着那块出自洛水的白石,上有文记:天姓女武,临昌帝业。


    *


    直到献俘仪式圆满结束,宁拂英一颗心才放下:从接到圣旨出兵契丹起,除了领兵作战之事,她也不得不担心李尽忠的身体情况——


    这位叛军首领的年纪可不年轻了,已经年近六十。


    而且据前线情报所知,李尽忠似乎叫默啜可汗的‘出卖兼甩锅’行为,给气病了。


    以至于领兵作战的是契丹部落另外一个首领孙万荣。


    想到祖父英国公,宁拂英发自内心为李尽忠祈祷:……请一定不要病死。


    否则英国公府这怎么洗的清啊。


    好在,李尽忠‘善解人意’,病的不重。同时也是心里憋着好大一口气,在听说默啜可汗不但出卖他,更非常积极帅部来攻打他以表现投降诚意,李尽忠就像是曹丞相见到檄文一样,头疼都被气好了。


    当即亲自披挂上阵。


    然后亲自被抓成俘。


    整个流程非常之流畅:毕竟契丹之前虽然准备了叛乱,但所做的准备,哪怕在他们自己的认识里都尚不充分(不然就会像默啜可汗一样直接动手了)。


    此番纯属仓促应战。


    而且又是被东西两边包抄,很快就像是饺子里的馅儿l一样被包圆了。


    宁拂英抓到李尽忠之后,在‘护送’他去都洛阳的路上,都不忘带两个随行的军医。


    此时终于完成了献俘仪式,在看李尽忠病病怏怏的样子,宁拂也就不担心了:死活随便你吧。


    她还有许多旁的事儿l要忙呢——


    先向圣皇帝交上一份报告:此番出征契丹,她带的几乎都是军事学校的毕业生,因此这也算是一份‘就业’反馈报告了。


    之后,宁拂英还要回上阳宫学校去做汇报演讲;接受报纸的专栏采访;将整个作战过程的原始资料提交史馆留档……


    实在是忙得很。


    *


    上阳宫。


    宁拂英上台的时候,就看到下方人群中,坐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呱唧呱唧给她用力鼓掌。


    正是李敬业。


    宁拂英看到他就有点头疼:按说李敬业是天授六年秋日入学的那一批学生,甭管是两年制还是三年制,都该毕业了。


    然而,前年毕业考,他有两科成绩并不是很理想。


    倒是没有挂科,老老实实领了成绩单也是可以毕业的,顶多是评不上优秀毕业生罢了。


    但李敬业总觉得自己的时务策里的‘政治理论’和‘外交策略’答的非常好啊,不应当得个普普通通的分数,于是拿了他的试卷去跟副校长李文成、负责军事学院高等班的裴行俭都请教(理论分数)过。


    这也罢了,毕竟李文成也好,裴行俭也好,不在战场上时,都是脾气温和的宰相。


    且二人在学校里和人前虽不会偏袒李敬业,但私下里都会念在李勣大将军的份上,对李敬业格外照顾些,因此详细与他补了课,讲了卷子。


    然而,李敬业天生就是会惹事的,他又拿着卷子去问彼时还未致仕的刘仁轨去了。


    刘仁轨可不会惯着他。


    于是教导主任刘仁轨当场表示:你说的有道理,这个分数寻常学子毕业是够了。


    但李敬业一是安东都护府都护,二来也是朝廷的英国公,这个分数毕业确实是说不过去。


    那就——别毕业了,继续修吧。


    于是李敬业就继续留下来‘重修’,辽东之地这几年都是宁拂英代安东大都护。


    而此番宁拂英来做汇报,就在观众席上看到了久违的李敬业。


    怎么说呢,其实不见也可以。


    因李敬业不但在她上台前、讲话中、汇报后都热烈鼓掌,并且还像一只大鹅一样左摇右摆,跟旁边人道:“台上是我夫人。”


    这还不算完,李敬业还跟旁边同学道:“你们看到管理学院那个穿绯袍的女娘了吗?年前大考考头名的那个,那是我女儿l!”


    宁拂英李慎修:……


    我们不是,我们没有。


    **


    宁拂英于上阳宫做汇报之时,蓬莱宫中,圣皇帝正召皇储、诸宰相并六部尚书议战后事。


    东宫皇储与诸臣入内,就见大司徒已经在了,正坐在御案侧面,手上拿了几张硬黄纸,倾身递给皇帝看。


    皇帝则拿了只铅笔,在自己手下的纸上正在随手记录着什么。


    见曜初和诸同僚入内,姜握从御案旁起身避开。


    朝臣们可不是当时武三思,他们来见皇帝,姜握自不会坐着不动。


    待诸人见礼完毕,皇帝赐座。


    众人落座后皆屏气敛声,等待皇帝发话。而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个硬皮本和铅笔。


    自有铅笔后,对朝臣们来说,最方便的就是做记录了:从前笔墨纸砚不方便携带,总不能到皇帝跟前,向皇帝借水借地方现场磨墨铺纸写字吧。


    因此从前在御前只能拼命开动脑瓜子,努力记住皇帝的每个字。


    虽说能考出来官来朝臣们记性都不差,但再好的记性也不如笔头,况且在御前常十分紧张,有时候脑子空白也是难免的。


    自从有了铅笔和会议本,真是给了朝臣们大大的安全感。


    *


    圣皇帝先将案上散落的硬黄纸,亲手重新理了排序。


    在座诸位臣子,其实不必等皇帝说起这纸张上的内容,只见这种特殊质的硬黄纸,就知这是记录天下十道三百六十州户籍的公文。


    如今朝中用纸多用竹纸等(成本问题),但要紧的存档公文,还是专门用软硬黄纸(剡纸已停用)写成,不光因其坚韧泽莹,更取其辟蠹。


    许多魏晋时候的世家子多以此做书为贵,虽不知能否真的‘纸寿千年’,但事实证明,二三百年过去了,依旧保存颇为完整。


    因此户籍要事,朝有定规,要用这种尺寸特殊的硬黄纸记录。


    见到皇帝手中的硬黄纸,现户部尚书岑长倩就不由摸了摸袖中记录着不少关键数据的公文纸,开始在心内复习。


    陛下今日一定会问到户籍相关事宜,他可不能磕磕巴巴。最好能够如当年辛相一般,不需要取出小抄来,就能回答流利!


    圣皇帝先提起的并不是户籍事,而是战后处置——


    默啜可汗这种逆风局很快滑跪,并且在此番平契丹战事中,也着实出力的,受降收贡,封其归顺郡王。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复制本书地址,推荐给好友获取积分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