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龙腾小说吧 -> 历史军事 ->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第533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圣皇帝修陵墓,自要好生安排,无论是财力还是人力,总要不伤民生才好。『地址发布页邮箱: ltxsba @ gmail.com 』


    而在翻检过御衣后,圣皇帝一转头就见姜握在怔怔出,不由问道:“是不是太累了?若累了,咱们就回去。”


    依山为陵,还代表一事:后人来祭拜,都得先爬一段山。


    姜握摇头:“不累,我只是在想事儿。”


    “想什么?”


    姜握如实道:“挣钱。”


    圣皇帝先是一笑,然而接着就明白了:“为朕的皇陵?”


    姜握点头。


    圣皇帝温声道:“你且不必想太多。”她自然也记得先帝年间为弘儿修陵逼催民力的旧事。


    “朕自不会重蹈此覆辙。”


    “再有,朕亦知,自古至今多有盗贼欲发皇陵。而盗贼所求,多为珍异宝。”


    圣皇帝望着献殿:“朕之皇陵,可不置金玉珠宝贵重器皿,一应所用之物可如古之贤者,以木、纸、土为代。”


    古人讲究侍死如侍生,所以帝王陵墓中,自多有生前所爱珍,且会如阳间居所一般,家具器皿俱全。


    如今圣皇帝不欲如此,一来,可以熄盗心。


    二来,皇帝又提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既为朕之天下,珍宝留之于世即可,又何必置之于陵。”


    将来,子孙后世,亦以此例。


    **


    仲春时节,在宫中还不觉得,但此时望山脉,便已然见山体染了一层蒙蒙新绿。


    既定了要修皇陵,甚至连皇陵的山脉也大致定下,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便是:陵墓规制。


    在本朝,圣皇帝自是创始之君。


    且她又是古往今来第一位女帝。她的陵墓如何修建,会成为后世历代女帝参考的重要指标。


    毕竟每一朝每一代的陵墓修建,都会参考前面朝代。比如唐代的帝陵,在许多规制上都是参考的汉代陵墓。


    然而……


    怎么说呢,在这方面,上一位开国之君唐高祖的陵墓,基本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可借鉴处。


    圣皇帝从前做皇后时,自然也是去祭拜过高祖的献陵。更多小说 LTXSDZ.COM此时就略蹙眉,把高祖李渊的皇陵一一数来——


    “虽是开国之君,然献陵的陵园最小,只有太宗昭陵的六分之一。”


    当然,高祖李渊临去前,是留下过遗诏‘为他修帝陵,务得节俭节约’,但,这必然是一句客气话。


    毕竟但凡稍微要一点点脸面的皇帝,也不可能在遗诏中说:给我大修陵墓,给我修的比历代皇帝都要豪华!


    每个皇帝临走前,几乎都会留下‘薄葬’的客气话。


    而之后,自家的陵墓到底如何收尾,就看他人心如何了。


    高祖李渊,显然人心不如何。


    他的陵园修的窄小也就罢了,毕竟当时没有昭陵做对比,没有对比就显不出小来。


    问题是,他的陵墓边上还有邻居。不是圣皇帝这样选择的邻居,而是旁人为他选定的邻居——就在他皇陵东边的十来里处,就有一座汉太上皇陵。


    多么合适的邻居,大家的身份都一样呢!


    这还不算完。


    需知以山为陵,是从太宗皇帝起的。也就是说,高祖李渊的陵墓,依旧是在平原上堆土起冢。


    既然是堆土,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土堆多高呢?


    当时太宗皇帝令朝臣们商议此事。


    房玄龄房相站出来摆事实讲道理:以汉代堆土为陵为先例,陵墓最高为九丈(大约30米),而其中最低的最低三丈(约0米)。


    那么,高祖李渊该在一个什么高度呢?


    房相‘先礼后兵’,先排除三丈,说这个不太适合,有点太卑微了。


    其实按理,开国皇帝没什么可议论的,陵墓九丈就是了:毕竟,在汉代是有旧例的,汉代长陵(刘邦的陵墓)就是高九丈。


    然而房相表示:高祖李渊的陵墓不合适九丈,太崇了。


    而且房玄龄多会做人,他才不说是自己觉得高祖李渊不配九丈,他只是拿出高祖的遗诏,表示高祖生前可是反复叮嘱‘要节俭啊’,所以,就取个六丈吧!


    六丈,对标的可是光武帝刘秀。


    可不是开国皇帝的待遇!


    也可见当时太宗的心腹臣子们,心里到底是怎么想高祖李渊的。在他们眼里,开国居功至伟者,可不是高祖。


    姜握头一回听说这件事,就摇头感叹:看看,什么叫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当年高祖李渊是怎么打压太宗,也曾猜忌罢黜房玄龄的。这不,以后修陵墓的事儿,还得落在人家手里。


    想到这件事,姜握不免在心里修正了一下自己方才的观点:谁说高祖李渊没有借鉴意义呢。


    他的意义不就是提醒后世皇帝,好好做人别作妖,否则身后事要倒霉吗?


    多好的反面教材啊。


    *


    既前朝的开国皇帝不可借鉴,圣皇帝提过几句就罢了。


    她也不是非要借鉴前人——


    若要依照从前帝王旧例,她也做不成皇帝了!


    圣皇帝武曌,本就是个擅于创制革新,并对此事乐在其中的皇帝。


    她决定亲手为自己设计皇陵的规制,依旧是那句:自她作古!


    而离开前,圣皇帝再次站在高宗的位前。


    右侧有原本为她的位留出的位置。


    国家大事在祀与戎,而祀戎皆是向来以左为尊,便如成语虚左以待,便如祭祀左昭右穆,在礼制中便是‘先世为昭,后世为穆;长为昭,幼为穆;嫡为昭,庶为穆’。*


    圣皇帝忽然转头问姜握:“朕记得,你之前说过,有句话别说在都高宗太庙,就算在乾陵门口也要直言。”


    姜握先是怔了怔,然后很快想起了这件事——


    那是皇帝召她入宫,定后宫位分之事。而当日她虽然喝了酒,但没有到醉的记不住事儿的程度。


    彼时她笑道:“何况,先帝如何算不得陛下元后呢?由他来定陛下后宫位分也好。”


    今日,这已经不是乾陵门口了,这直接是在乾陵里,就站在先帝的献殿位前。


    姜握:……


    但她实在了解圣皇帝,知道陛下为何忽然提起了当日这句话。


    皇帝从前确实是先帝的皇后,把她的位放在这里也是应有之义。


    那么,再把高宗的牌位,也放在圣皇帝的皇陵中放上一块就是了。


    至于左昭右穆。


    自然当是……在谁的帝陵里,谁占据左侧主位!


    “如此,先帝与陛下的‘皇后’主之位,也就都无空缺了。”


    *


    乾陵。


    姜握想,若人去后无知无觉也就算了,若魂魄有知,今夜先帝一定会托梦感谢她的。


    算来,她确实是在先帝一朝得以拜相——


    既如此,先帝封了她这第一位女宰相,那么她如何能不努力,替先帝争一争这第一位女帝的元后之位。


    唉,姜握想,她这个人旁的优点还都罢了,主打是一个有良心啊!


    她与先帝,这如何不算是君臣相得?


    如何不算是‘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传之后世,怎么不是一场令人动容的君臣佳话?


    姜握想一想,都被自己感动到了。


    **


    洛阳都。


    东宫。


    作为皇储监国理政接见朝臣,当然不方便在镇国公主府进行。


    原本,册皇储后,镇国公主一家子都该搬到东宫的。


    只是顾忌着这洛阳皇城东宫多年未有人住,小郡主武赪年纪还太小,不宜随意挪动入陌生宫殿。


    因此,只先收拾出了东宫正殿,令皇储理政。


    此时,曜初放下手里的奏疏,把长安来的信函又看了几遍。


    曜初收到的,自是比长安发生的事晚上一步。


    因此,她尚不知母亲和姨母已经定下了皇陵大事。


    她只是收到皇帝到达长安的消息,以及,从母亲家书里的只言片语推断出,姨母的状态,不是很好。


    曜初把家书翻来覆去看了数遍,心道:也实在是太短了。


    然而,她又不能主动多去打听:皇帝没去长安之前,她通过自己的方式得知长安姨母诸事倒是无妨。但现在,皇帝到了长安,她再打探就是窥探圣踪了。


    她看了看这封短如兔子尾巴的家书。


    曜初是知道,之前姨父的飞表奏事写的短,被母亲给警告了,但她……也不能给母亲回‘用心’两个字啊。


    只好努力从这简短的话语中,多分析点信息出来了。


    而看着家书,曜初不由想起一事——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复制本书地址,推荐给好友获取积分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