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龙腾小说吧 -> 历史军事 ->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第443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许圉师:……我悟了,怪不得人家姜相从年纪轻轻就是囫囵个的宰相,而我到现在才是半个宰相(同中书门下三品)


    不服不行!


    然而,虽则光宅的年号没有改,但次年各诸署衙的公文还是要大改。更多小说 LTXSFB.cOm


    因自圣图出,陛下之名改为‘武曌’,已然天下咸知。为尊者讳,从此后所有诏书,为避讳‘曌’的读音,都要改为‘制书’。


    诏书改名,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中书省(凤阁)。


    当时还有心情悠然琢磨,陛下居然连自己名字都改的王玉:……又是好大的一个惊喜(创伤)。


    百官:啊这,唉,反正都要改所有公文,陛下您要不连年号一块改了?也不差这一哆嗦了。


    朝臣们的心态,姜握一直很关注,这一年来,她就像个泡实验室的数据员一样,密切观察着一切细微的动态改变。


    旁观者清。


    终于,走到了这。姜握算是满意地合上自己的数据本:嗯,这种心理就差不多到位了——


    蛙蛙们从不情不愿被摁在锅里煮,一点温度变化就滋儿哇乱叫的娇气蛙,终于煮成了拥有熟练自我管理意识的听话蛙,甚至开始准备自己捡柴火烧水了。


    *


    不过,真正让许尚书,以及三省六部九寺等许多中枢之臣彻底真正明白过来的,还是‘元武皇’这个尊号。


    原来,不是天后陛下,甚至不是皇陛下……如今丹陛之上的人,是要做皇帝!


    那句“天姓女武,临昌帝业”,昌的也是自己的帝业!


    事行至此。


    都不能说是大势所趋,甚至该称为——水到渠成。


    甚至早在大半年前就领悟到此事的几位宰相,都已经疲沓了,尤其是王玉,私下甚至跟姜握道:陛下改够了吗?能登基了吧?


    王相真的想说:既然结局都是一样的,就让我们少加点过程班吧!


    姜握拿出哄皇的话,再来哄王中书令继续加班:“下次一定。”


    **


    说来,这朝堂之上,从来不缺明眼人,聪明人。


    更不缺野心勃勃、献于权势、想要争取从龙之功进而一步登天的人。


    政治生态下的倒戈和附庸,其变脸速度之快,有时会超出人的想象。


    光宅二年,在天后上尊号为皇的第二日,就已经有朝臣私下请见皇,向皇建言——


    当时姜握正好在同明殿,听闻御史中丞(正五品)傅游艺有密事要单独请奏皇时,姜握就起身准备先回中书省。01bz.cc


    “正事还未议完,又是寒冬腊月,你何苦来回折腾?”皇头也不抬用朱笔随手指了指帘子后面。


    姜握就转去帘后等着,还顺便给自己搬了个小方凳坐着。


    毕竟来请见的是御史,估计要长篇大论,站着等太累了。


    而这位御史中丞,不出姜握所料,正是来抢‘从龙之功’的。


    御史中丞的官职不微,却也不如何高,上面还有御史大夫等上峰。因而傅御史面圣的机会都不太多,单独入陛下书房更是头一次。


    因此入内后,傅游艺见到殿内悬挂的十二幅通天彻地的金色帷帐,再见到摆着七枚玉玺的宽大御案,以及端严坐于案后的皇,整个人就紧张的有些僵直起来。


    这一慌,就将自己背了一整夜的那些精妙辞藻都忘的差不多了。


    只是跪俯于地,很快交代了来意:表示陛下既然是‘天姓女武,临昌帝业’,理应为天下万民考量,勿违天意,登基为帝!


    而且表示他愿意去组织都中百姓请命,代表万民恭请皇登基。


    姜握抱着手炉坐在一道帷帐之后:诶,是一只机灵的见风使舵蛙!


    虽说请命之事,她已然带着曜初安排过了。但这种请命事,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而这位姓傅的御史,能在陛下改皇尊号的第二日,就来提出此事,可见政治嗅觉很灵敏出众。


    这种官员,只要放在对的地方,就是很有用处的。


    姜握都开始思考傅御史下一步的职业生涯了,却听傅御史又开口了。


    大约是方才他提出‘请陛下登基’以及‘他愿率百姓请命’两件他精心琢磨出的大事后,皇的反应不如他预期中的喜悦赞扬,只是如常道:“傅卿有心了。”


    这让傅游艺有些失望。


    不过还好,他还准备了另外一道建言。


    “臣还有一事请奏皇。”


    “陛下设若要做天子,自当立武氏七庙于都,追立陛下父、祖为皇帝,方为正统。”


    帷帐后,姜握垂眸,同时在脑海里划掉傅御史的名字:果然,观念不是一天能改变的。


    没关系,一次不成就两次,一年不成就十年!


    横竖她们还有很长的时间,也还有很多‘新庙’可以立。


    而傅御史大约面圣实在紧张,甚至把心里话都秃噜出来了:“如今朝上无有臣子主动提出此事,陛下自不好先提,臣愿为陛下分忧!”


    不但如此,为了显得自己最忠诚,还加了几句:“诚如陛下从前训诫之言:‘诸卿富贵,皆陛下与之’。”


    “食君之禄为君分忧。”


    傅御史痛心疾首道:“然如今满朝文武,尤其是有些宰辅重臣,受陛下恩典良多,却只字不提为陛下生父立庙之事,可见,心尤自向着李氏!”


    姜握:??感觉在内涵我。


    傅御史其实算是平等地扫到每一位比他官高的人:陛下,那些位高重臣(当然,尤其是宰相们)受陛下大恩,却都还是双面人,唯有臣是最忠心的!


    言下之意,臣更适合做高官。


    至于皇其实本就不准备立‘武氏七庙’这件事,傅游艺根本就没想过!怎么会有人,不愿意追封自己亲爹,亲祖父为皇帝呢?


    因而……


    皇接下来的反应,就让傅御史完全懵掉了。


    当皇以他‘冲撞圣驾,倾陷宰辅’之罪名,革去官职流放边境之时,他都忘记了求饶。


    **


    元月大朝会。


    在皇敕令朝堂,要再立三座帝王庙时,文武百官再次被震惊了——


    每次他们以为陛下已经改到头了,很快就又会被新的改法狠狠创到。这次陛下要立的三座帝王庙,皆是前所未有闻所未闻!


    姜握深知,困住武皇的,不单单是以男性为主的宗庙制度,还有‘宗庙’中这个‘宗’自本身。


    血统,祖宗祭祀。


    说来,姜握作为后世人,对‘宗庙’等制度研究起来,常常头疼的要命。但没办法,系统里只有她自己,只有她去啃这些书本子。


    终于让她薅到了一只新的羊。


    嘉靖帝曾建过‘历代帝王庙’,把古往今来的皇帝的牌位都放了进去一起祭祀供奉。真别说,嘉靖道长不愧是搞大礼仪出身的。


    而姜握就以此给皇提供了一点新的思路。


    而皇,也很快做到了真·举一反三。


    皇要建的三座帝王庙如下——


    历代帝王庙,将古往今来的帝王牌位都供奉一二。这是无需‘选拔’的,只要正史上有记载的帝王,包括跟帝王一样有本纪的吕后,都一起供奉,四时按天子祭祀。


    而剩下的两座帝王庙,则是供奉史册上的圣主贤君,一庙内只供奉七尊牌位:


    社稷庙,供奉尧舜禹夏商周等古朝的圣明君王。


    华夏庙,则是供奉自始皇帝起的圣明皇帝。


    不但主打一个庙多多。而且‘社稷庙’和‘华夏庙’正是故意以贤名功绩为帝王立庙,而不以血统立庙祭祀!


    此乃前所未有之礼制。


    果然,哪怕这半年已经快被煮化了的青蛙们,也有垂死病中惊坐起的。尤其是华夏庙中的七位‘圣明皇帝’的牌位,大唐的皇帝,居然只有太宗皇帝的牌位进去了!


    虽说,朝臣们也心知肚明,从秦始皇至今的诸多皇帝里,论功绩算前七名抬进华夏庙,是该太宗皇帝进去。


    但,但这不是咱们大唐自己的庙吗?就不能把大唐的皇帝都放进去?


    便有御史当朝上奏:“若有庙堂有子无父,有太宗陛下而无高祖陛下,岂不乱了礼法纲常?太宗陛下若英魂有知,只怕也不肯应允此事。”


    皇颔首道:“既如此,不如你替朕去见一见太宗陛下,若太宗真不允,你再说。”


    御史:……再说?怎么再说,托梦?还是等七月十五鬼门开看看能不能冲出来?


    于是御史很快躺回到了锅里:“臣愚钝,一应由陛下圣裁。”


    **


    光宅二年,二月甲寅。


    洛阳城内,百僚、勋贵、远近百姓、四夷酋领、僧侣道士等数万人俱上表请奏——


    恭请元武皇登基为帝。[]


    作者有话要说完全不负责任小剧场:


    昭陵转播间。


    听闻阳间欲立华夏庙,昭陵众人先错愕:还能这样??不立一家一姓的宗庙?


    后又听闻,在自秦始皇起至今的帝王里,华夏庙只选七位‘圣明君主’,昭陵诸臣就这七个名额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但,无论怎么争辩,太宗是一定入榜,而高祖都不在……


    听闻此信的李渊:要不是鬼魂,我现在就心梗发作给你们看!


    *


    二凤皇帝(在昭陵面对群臣):虽然但是,这种帝王庙我在,我敬重的老父亲不在,多不好啊。


    (在献陵面对亲爹李渊):都是后人不懂事(完全是:哎?谁把龙袍披朕身上了,快拿走)


    (转头去乾陵面对儿子荔枝):真会娶媳妇!


    []见于《资治通鉴》【百官及帝室宗戚、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合六万馀人,俱上表……】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复制本书地址,推荐给好友获取积分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