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 我的书架 | 手机阅读

龙腾小说吧 -> 其他类型 -> 北方狼族

北方狼族第27部分阅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后座上,胡思乱想着。更多小说 ltxsba.me


    “医生,医生。”父亲显然是急坏了,没有挂号带着李然就往急诊室跑。


    “喊什么,喊什么,先挂号去。”一个肥头大脑穿白大褂的大夫,坐在桌子后面吵吵着。


    父亲赶忙向挂号大厅跑去,跑了两步回头看了一眼李然,又匆匆忙忙的跑了回来,不放心的说了一句:“别怕,你在这里等我。我马上回来。”


    李然点了点头,他的确有些害怕,低头看了看自己梦游打玻璃割破的右手手腕,由于被父亲绑上了一条毛巾,血已经流的慢了,但以后呢,以后怎么办?升学考试,估计没法参加了,以后还可以继续上学吗?


    爸爸匆匆的赶了回来,医院的大夫瞟了一眼李然的手腕,不耐烦的问道:“这大半夜的,怎么弄得?”


    “晚上睡觉,撒呓挣打玻璃搞得。”父亲随便的答了一句,眼睛却还是急切的看着李然的手腕,口里对大夫说道:“您快给看看吧。”


    这县医院,李然挨了王健打的时候曾经来过一次。当时那大夫的态度可不像是这个样子。一年半的光景,八十年代摇身一晃,刺溜一声钻进入了九十年代,社会在变,人在变,思想在变,世界观在变。


    大夫检查完了李然的伤口,对父亲说道:“动脉没关系,静脉破了,手腕的大筋断了,需要缝针把大筋接上,我们这个医院做不了这样的手术,需要到市里的医院去做手术。”


    “那赶紧用救护车送一下吧。”爸爸面色苍白的说道。九零年,县城里面还没有出租车,所以要快速的进市里只有租用救护车这一条途径。


    “我们这里的救护车很贵的,你带钱了吗?”大夫望了一眼父亲。


    “带了,带了。”出家门前,父亲带上了家里所以的现金。


    救护车上,父亲什么都没有说,嘴唇却是一直发颤,李然忽然感到父亲老了很多。


    市里的某所著名外科医院的手术室里,灯光昏暗,疼痛对于李然来讲到是没有什么,但对于未来还可不可以读书上学,李然心里感觉无比的痛苦。


    住了一个月的医院,拆线后,父亲带着李然没有会县城的家,而是来到了办事处。


    后来李然才知道,父亲已经向厂里打了报告,在办事处的招待所里租了一间十平米的屋子,父亲再也不想过那种一家人不能天天见面的日子了,他打算每天都能看到李然这才放心。


    过了一段时间,县城的房子被父母以两万多元的价格给卖了。九零年的时候,两万多块钱,出售一个县城里面的院子价格还算是公道。要是等到二零一四年不要说两万多块,就是二百多万元钱,也不会有人卖啊。


    其实卖了房子,李然心里还是很难过的,毕竟从小就是过着搬来搬去的生活,好不容易在县城里面安了个家,可是这一下子,又没有家了。在李然的心里总觉的有了固定住的地方,才算是有家。


    “这里就是咱们的新家。”父亲把李然带入了招待所的一间房间,母亲已经在几天前被父亲接了过来。


    李然打量着这间十几平米的房间,两张单人床中间的夹着一张写字台,一个高高的小柜子紧贴着床位,柜子上面是一台小电视。进门的地方一个小卫生间,可以洗澡还有一个小浴缸。有点像是现在酒店里面的一个迷你小标间。最让李然新的是写字台上面还摆放在一部电话,九零年谁家能有电话呢。普通人家要想打电话,那都要去电报大楼或是单位里面借用。


    “这是厂长来京住的房间。我和厂长说明了困难。厂长批准了你和你妈常住在这里。”父亲说到了这里,脸上露出了一丝喜悦。看来是费了不少的周折才争取到了能把家属安排在办事处的待遇。李然住院的这一个月,父亲瘦了一圈,鬓角的头发也都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全白了。这是最近李然头一次看到父亲的嘴角上挂起了笑意。


    九零年,国家经济形态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即进入“双轨制。父亲工作的厂子也为此,召开了应对双轨制的会议。


    “我看以后,有可能咱们生产出来的药品,不完全是国家统一采购了。”白厂长是父亲厂里的一把手。此时,他正摇晃着脑袋,皱着眉头在会上发言。


    开会的人不多,一共才五个人,但都是厂子里面的高层领导。除了厂长还有厂党委书记,三个副厂长,厂办主任,供销科科长。


    “这对咱们厂影响不大,咱们厂主要是生产原料药的。再说目前的情况,还都是政府统一采购。您说的销售问题,还暂时不存在。”供销科科长向白厂长汇报道。


    “我看走市场的路子,工厂直接把药卖给医院,那是早晚的事。”王厂长不假思索的说道:“虽然我们是以原料药为主要产品的厂子,但一旦走上市场经营的路,原料药利润太薄。我们应该把重点逐步转向成品药上。另外可以找一个地方做试点儿,随时准备着,这样一旦药厂可以直接把药卖入医院,我们就可以领先一步了。”


    “我看老李那里就可以做试点儿,他人在首都,消息灵敏。一旦哪天药厂的药可以直接进医院,他那个办事处可不是摆设。马上可以直接负责华北地区的医药销售和铺货工作。”厂办主任说道。


    “就照你说的办,老李的办事处是应该扩充一下了。另外给他派去个助手。这件事情就你负责吧。”白厂长表了个态。


    他叫吕蒙,是父亲厂子技校里面刚刚毕业的学生,住在父亲房间对面,听说是厂子里面派来给父亲当助手的。


    李然初次见吕蒙感觉他是一个腼腆的大男孩儿,但每当李然望向他那双眼睛,却是总有着一层厚厚的雾气笼罩,让人感觉里面隐藏着什么可怕的东西。这个人一定深不可测,李然在县城的时候,常常和人对视,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一看吕蒙的眼睛,李然就能隐隐的感到这个人的城府很深。


    初中升学考试后的第三天,金堆儿打听到了李然的新住所。竟然从县城坐了几个钟头的长途汽车来到了李然所在的办事处。


    好友见面分外高兴,李然见了金堆儿心中一阵激动,这是出院后自己见到的第一个朋友。


    “你是怎么找来的。”李然一脸惊讶的问道。


    “我去过你家,邻居说你搬到你爸的办事处来了。再过了几天,我又去了你家一次,邻居说你爸爸留了个电话,委托邻居帮你们家卖房子呢。我抄下了电话,到县城里的电报大楼打了一个,是你爸爸接的,他告诉了我这里的地址,我就直接找来了。”金堆儿满脸得意的说道。


    李然听了也很感动,对金堆儿说道:“真是难为你了。”


    李然望着眼前的金堆儿,忽然感觉他长大了很多,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小胖子了。


    “对了。”忽然秘兮兮的说道:“你发不发愁以后上学的事情,我有个好办法。”


    李然一听,心中一惊。没想到今后还有没有学念,就将全部依赖金堆儿告诉自己的这个消息了。


    正文 第一百一十九章:上学有着落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金堆儿对李然微笑着说道:“我报考了一家药厂的职工中专,就在你爸爸的办事处附近,要是你爸爸和药厂的领导关系熟,走动走动,你不就也可以上这所学校了吗?”


    药厂中专?李然的心里一直把上高中作为第一目标。上高中考大学,在李然的心里这应该是一条正路,中专从没有纳入过李然对未来的人生计划,但是不管怎么说有学上总比十六岁的年龄就早早的步入社会强的多吧。


    金堆儿走后,李然开始和父亲商量开如何上药厂中专的事情了。


    “我倒是见过那个药厂的厂长,但是不熟。”父亲望着李然说道。


    听了父亲的话,李然的心里凉了一半。默不作声的坐在椅子上,把玩着一杆钢笔。


    看着李然愁眉不展的样子,父亲稍作迟疑了一下,又赶忙说道:“我想想办法吧。”


    父亲没有向李然保证什么,但当天下午就开始忙碌了起来。托人,找关系,持续了一个多星期,终于有了些眉目,药厂的中专同意李然借读,但是这借读费还是需要的。


    李然二舅的公司发生了一些事情,二舅去了中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回国,这次二舅是指望不上了,怎么办呢?父亲一面不动声色的搞出事情很顺利的假象,生怕李然看出事情难办后失望。一面私下里加紧了活动。


    就这样,一个月过去了,金堆儿已经去那所中学报道了,李然却是还没有自己可以入学的信息。


    “咱们别着急,我都十六岁了,也该到社会上去打磨一下了。”李然看出了父亲心急如焚却又表面努力做到平静似水,于是常常安慰父亲。


    其实十六岁,走上社会李然心里还真是没有底,以后做些什么呢?李然也独自盘算过,甚至是出门儿看过几个招聘的单位,但最低等级也是至少要求高中以上的学历,再说李然不满十八岁,哪怕是当个服务生什么的老板雇佣了李然也算是雇佣童工,谁敢用他呢!


    周三,父亲厂子里的陶厂长来京出差,自从把厂长住的那个带卫生间十几平米的标间让给李然和他母亲住了之后,厂长每次来北京出差都是另外找一处办事处附近的宾馆住下。陶厂长也不例外,在办事处附近订了一个饭店,只是把自己的司机和另一位来京办事的人员留在了办事处,住在了父亲那个房间。好在最近来办事处的人少,父亲那个房间有四张床,怎么也够住了。


    下午,李然推开了父亲的房门,看见陶厂长正坐在父亲的床头,被周围几个人簇拥着,那个派来给父亲当助手的吕蒙也在这几个人中。


    “老李,你这房间里以后得多配备些椅子了,人都没地方坐了。”陶厂长乐呵呵的说道。


    “那需要厂里支持啊。”父亲见缝插针的插了一句。


    “等到以后要是能走上市场经营的路子,你这个办事处就可以直接代表咱们厂向医院买药了,到那个时候你这个办事处主任,就可以有经费了。别说几把椅子,估计连沙发也买配的起喽。”陶厂长调侃着说道。


    “我?代表厂里向医院卖药,那怎么可能。不要说咱们是原料药大厂,成品药没有几个,而且还大多是普药。就是咱们有那么几个那的出手的成品药,那也轮不到我卖啊,都是国家统购统销的。”父亲不以为然的说道。


    “那可不一定。”陶厂长兴致勃勃的打断了父亲的话,:“这政策现在可说不准,也许说变就变。现在各个药厂都在谈论双轨制的事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比起来,我看好市场经济。不要说以后厂家可以直接向医院供货,就是厂家自己开个医药公司,以后以药店的形式直接在大街上卖药,我看几十年后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啊!”


    “药店?”李然父亲瞪大了眼睛,惊讶的望着陶厂长。心中暗想,您说的也太离谱了。这国家不统购统销几十年后还有可能发生。药店?!?这怎么可能呢?李然爹心里虽是这么想,嘴上却是没说,陶厂长正在兴头上,药店就药店吧。


    陶厂长看出了李然父亲的愕然,不再说药店的事,而是把话题转回了向医院直销:“我来之前,厂子里面也开过了一个走市场道路的会议。将来一旦政策准许厂家卖药,那将会是迎来一个激烈的抢占市场份额时期的到来。”


    陶厂长见围住了他的人都面带惊色,两眼放光的盯着他,竖起耳朵听着,不由得兴致大起,继续分析道:“这个抢占市场份额时期,我认为会持续五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在这五年里,各个药厂将会争抢全国各个大中型城市的大中小医院,进行铺货。在最后,终将会形成,一种暂时稳定的市场格局。在这个格局下,大多数的三甲医院和二甲医院都会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合作药厂,一时间不会改换其他药厂生产的产品。新的药厂要想把药买进医院,那简直是件做不到的事情。这种稳定的格局,一旦放开了市场政策,将会在五年后形成并且维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假如市场持续放开,十几年后,药店必将会在中国出现。”


    又是药店,众人听了药店两个字眼睛里的光芒暗淡了一下。毕竟药品都是国家收去进行统一划拨的,要说双轨制实行以来,有可能药厂直接向医药公司,甚至是医院销售药品。但是药店怎么可能呢?那可是意味着,药厂和老百姓中间连一层纸也不隔着了。在大街上开个门脸儿,直接卖药,这绝对不可能。


    陶厂长也不管周围质疑的目光,自顾自的继续说道:“一旦药店的出现,十几年后就将逐步的打破这种格局。我认为起初药店的出现将会刺激药厂大力的推广自己的产品。如果政策够活的话,药厂在二三十年后,也许可以在电视报纸上打广告。到那个时候,零售将会占去一部分的市场份额,一些药厂将会不惜血本的投入大量广告经费。甚至是有的药厂也许可以用广告打出几个拳头产品,品牌产品,那也是说不定的事情。


    陶厂长越说越兴奋,两只眼睛闪着光芒,仿佛看见了未来,他继续说道:“而最终,再过个十年,不管是广告还是销售都将会输给技术革新和科技人才。那个时候,药厂将会拼的是人才和技术。谁手里有顶尖的科研人才,谁手里有顶尖的技术,谁才会研发出顶尖的新药良药。技术的进步将会在未来的五十年后取代销售的推广。当然喽,你我是看不见那一天啦。”


    李然父亲两眼放光的听着陶厂长的讲话,不由得心生佩服。这还是处在双轨制,以后国家会不会走市场制的路子还说不好。不管是真的假的,陶厂长居然可以把往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后的事情,在头脑里面做个规划,真是不简单,不简单啊。


    李然也在一边听了陶厂长的讲话,技术不技术的,李然不关心。李然这时候只关心未来,自己的未来。以后我还能有书念吗?李然站在一边,一脸的愁容。


    “李然的伤怎么样了。”陶厂长忽然发现李然站在身旁,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他来办事处之前就听说了李然夜里撒呓挣,把手腕打在了玻璃上,由于老李向厂里打了报告,希望把儿子老婆接到办事处和自己一起住,所以几位厂长凑在一起这么一商量,就把那个厂长标间腾了出来,好叫老李一家团聚。这样老李守着老婆孩子在一起,工作上也可以安心。


    “我的手伤基本上好了。就是大筋当时断了,医院用针线缝上后,右手再也不敢用力了。”李然还在想着心事,嘴里小声的回答着陶厂长的问话:“还有就是以后没学念了,我正在考虑是不是回咱们厂参加工作呢。”


    “这是怎么回事?”陶厂长目光望向了李然父亲。


    李然父亲把李然上学的难处,向陶厂长讲了一遍,临尾补了一句,这里的药厂中专,同意我接受李然了。就是这借读费李然父亲显然是碰到了大难处,不往下说了。


    陶厂长犹豫了一下,拿起了李然父亲写字台上的电话,拨了几个号码后,冲着电话的那头儿问了一声:“王秘书,你不是说咱们那里有几台要报废了的电脑吗。没有用了的话,送给咱们一家兄弟单位吧。”


    正文 第一百二十章 :去拍电影


    市中心地区是由一一条条胡同连接而成的,别小看了这些胡同,那可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而且也是皇城文化的结晶。 高速更新


    胡同一词是在元朝出现盛行的。到了清朝的时候,为了不使各个皇亲国戚手握重兵,于是清朝的皇帝就取消了这些王爷贝勒的封地,而是把他们安置在了紫禁城后面的胡同里面居住。


    李然的中专偏巧也就坐落在这皇城的一条胡同上。中专地方不大,三栋低矮的楼房把一个细长的院子夹在了中间。班级也不算多,除了中专班,还有个技校班在左侧的一栋三层楼上,正对学校大门是教师办公楼,说是办公楼,其实用铁片房子形容起来仿佛更恰当一些,因为那楼实在是太简陋了,二层的砖混结构,那砖真是快要掉渣了。楼梯也是由铁皮搭建起来的,人走在上面发出吱吱呀呀的颤动声音,叫人感觉晃晃悠悠的。就是这样的一座占地面积不大的中专,居然是小小麻雀五脏俱全,教室办公楼的一层左手边有一个食堂,教学楼的一层有个实验室,更甚的是教学楼的对面还有一个学生宿舍。


    由于李然到这所学校来借读,要办的手续很多,所以开学典礼后的第三天他才来报道。让他竟然的是班里三分之一的同学都来自县城里面的三中,也就是良子儿的那所学校。更让李然没有想到的是,那个爱哭的三水子就在他旁边的技校班。可见的时候,金堆儿似乎看出了李然的一问,向李然介绍着说:这所学校到我们三中宣传过,所以大多三中的同学初中考试前报考了这所学校。过了一会儿,金堆儿有饶有兴趣的对李然说道,听说这所中专是保分配的呢。只要是从这里毕业,以后就可以到药厂上班。


    李然听了倒是不以为,估计即使是包分配,对于他这样的一个没有户口的借读生,那也是白搭。正式的国营企业是不可能接受户口不在京的外地生员的。不过一想到接下来的三年,有个地方呆,而且还有学上,李然的心里也踏实了很多。至于以后的事情,让以后再说吧。既然来到了中专,就什么都不要想了。


    “对了,你以后不要叫我金堆儿了。”


    李然忽然听见金磊一反常态的对自己说道。不叫金堆儿叫什么?李然本想和金堆儿开个玩笑,但看了看他一本严肃的,李然没有做声。只听金堆这时候继续说道:“我想在新学校改变一下自己的形象,你以后叫我金磊吧。”


    李然看着金磊现在的样子,的确是和从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但是个子高了许多,而且也比以前壮实了许多。说壮实可能用肥硕更贴切一些,两条大象腿把运动服的裤腿撑得圆圆的,配上圆圆的大肚子上面宽宽的胸膛,肉乎乎的脖子上面,顶着一张盆一般的大脸。以前那个小胖子的可爱形象,居然长成了一个半成年的大胖墩了。


    “好吧。”李然微笑着答道。


    金磊见李然答应了自己显然非常高兴。


    欧阳寰手里攥着一张入学通知书,正举棋不定的在房间里面踱步。


    高三毕业考试,他报考了北京大学,这学校是他父亲带他报名的,没想到经过了一番努力后,居然考上了。这下子,欧阳寰不但成为了全康城的高考状元,而且是续欧阳寰父母后,康城唯一再次出现的一个考上北京大学的高中生。欧阳寰的父亲欧阳旺自从儿子考上了这所大学后,每次见人都是脸上泛起喜悦的笑容,精抖擞的人也似乎年轻了好几岁。


    赵月听说欧阳寰要到北方去读大学,却总是愁眉不展。想想爷爷去了北方后自己见面的机会就少了,现在欧阳寰也要到北方去上学,以后说不定再也见不到面了,心中不免的惆怅。自从赵飞龙走后,欧阳寰成了赵月最知心的朋友,有什么事情都先和欧阳寰说,有什么好东西赵月也都愿意拿出来和欧阳寰分享。现在欧阳寰也要走了,赵月不知怎么的感觉心里面忽然空荡荡的。


    赵杰在外面的朋友做了一部电影的武术指导,前几天邀请赵杰去拍电影。赵杰自然是没有那个心思,师傅走后自己这个大师兄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赵家的顶梁柱子,这如果自己如果一走,留下几个师弟,赵杰心里还真有点舍不得,再说拍电影对于赵杰一点诱惑都没有,那种出头露脸的事情,赵杰看的很淡,他只是希望在这里过平平淡淡的日子。不过这出去拍电影,以后还有可能当明星是个好机会。自己不去也不应该放过,不如介绍个别人去。介绍谁呢?想来想去,赵杰就想到了欧阳寰。


    正当年少的欧阳寰在家里踱步盘算着。上大学毕业分配工作,过像父母那样的生活,平静安稳,有保障,但从此人生将会定格,在一个单位混日子,一直混到单位里的干部,一直混到老。欧阳寰闭上了双眼,仿佛看见了自己的未来。拍电影,前途虽然未知,但可以圆自己的一个功夫明星梦,让人生在精彩和拼搏这绽放出激|情的火花。其实欧阳寰的内心中已经做了决定,但如何去和父亲说呢?自己的这个决定在父母那辈人看来,一定是疯了。但是人生能有几会搏呢?一想到自己有一个能成为功夫明星的机会,欧阳寰心里就热乎乎的。


    “我决定了,去排电影。”第二天,欧阳寰找到了赵杰,毅然决然的对赵杰说道。


    “你家里人同意了吗?毕竟你考上的不是普通的大学。”赵杰目光迟疑的望着欧阳寰。


    “不用和家里人说了,我留了个纸条给家里。我决定了,我要去拍电影。”欧阳寰意气风发的说道。在他的心里,拍电影的这条路,似乎是金光闪闪,而那一位位功夫明星更像是一座座金佛,在那条金光大路的尽头闪着金光,朝着欧阳寰招手。


    “你真的决定了。”赵杰还是不安的问了一声。


    “决定了。”欧阳寰咬了咬牙,狠狠的说道。


    正文 第一百二十一章 :军训


    军训是一个同学们熟悉的好机会,一共三个班的同学在远郊区的一个全封闭大院举行为期一周的军训是李然来到这所中专后的第一次活动。


    军训的三个班分别是李然所在的中专班,三水子所在的技校班,另一个技校班居然是在南桥镇,这个南桥镇是在李然初中的县城附近,由于药厂的一个分厂设在了南桥镇,所以南桥镇药厂职工技校的同学,这次和李然所在的中专班一起进行军训。


    最让李然不敢相信的是,在南桥镇技校还有同学知道良子儿带人包围海子泳池的事情。


    那是军训的第一天晚上,李然在自己班的里也认识了几个伙伴,在从操场会宿舍楼的时候,李然发现一个身材不高的人在远处站着很像是自己新认识的王达,于是开玩笑的向着那人喊了一声,:“嘿,达子。”


    “你叫谁呢!”那人一听有人给自己起外号,腾腾的迈着步子朝李然这边走来。


    李然这一惊非同小可,因为那人这么一喊,操场上十几双眼睛都恶狠狠的盯向了李然。以李然的直觉感到,这个人一定是南桥技校的学生头目,不是自己认识的王达。因为盯向自己的那十几双野狼般的目光下的面孔,没有一个是自己见过的。全部是新面孔,既不是自己所在的中专班的同学,也不是山水子所在的技校班的同学。那必然是南桥技校的了。


    “你先上楼去。”李然对着身后的金磊说道。


    让李然愕然的是,身后的金磊并没有动地方。他回头看了看金磊,心中暗想,这么多人冲着我过来,你再不上楼去难免会和我一起挨揍。金磊虽是目光胆怯,但一副誓死不走的样子,对李然沉声说道:“你那手行吗?”


    是啊,李然晚上睡觉撒呓挣打玻璃,手腕的大筋被玻璃隔断了,大夫说过缝上以后不可以再用力。再说李然已经很长时间不动哑铃什么的了,又住了一段时间医院加上在父亲办事处的修养也是吃了睡,睡了吃的。现在的李然不要说以前那一身的浑力,就是连一个最普通的同龄人恐怕打起来也不是对手了。那还能和眼前这么多,眼睛里闪现着如狼似虎的恶光的人斗呢?


    李然还想向金磊说些什么,但已经来不及了。那个身材不高的人已经到了李然面前,冲着李然喊道:“你谁啊!瞎吵吵什么?”


    李然眼望了一下这人,十六七岁的模样,眉清目秀,细长眉毛细长眼,瘦瘦的肩膀,个子不是很高。他虽然身后只跟着两个人,但李然心中知道,这人只要是一发话,操场上那射出十几双瞪向自己目光的十几个人,马上就会扑上来把自己撕碎。


    “我叫李然。市里面中专班的。刚才抱歉,我认错人了,不打不相识。以后咱们还要互相多多照顾。”李然这种情况下,当然不敢逞强。含笑着向对方说话的同时,一双目光以不激怒对方的尺度牢牢的锁住了对方的眼。


    “李然,听着这么耳熟啊。”对方听了李然这个名字,怒火显然是消了。而是嘴里嘟囔着:“以后看清楚再叫。”一边说着,一边和自己身后的两个人一起上了楼。


    李然回到了宿舍上厕所的功夫,又碰到了那个叫错了名字的人。


    “你过来一下。”那人冲着李然不客气的说道。


    李然脸上虽然没有反应,后背却是出了一身冷汗,难道他还在为我喊错了名字的事情怀恨?我这一只单手,真要是和他打起来,必然吃苦啊。


    走到一个角落里,那人却是笑着向李然问道:“你叫李然,初中时候被王健打过?”


    李然脸上一红,估计右手的大筋刚刚缝合,这次忍住没有发作。但脸上已经显露出了不悦的情。


    那人似乎是已经看出了李然的不悦,还是笑着说道:“你和猩猩赵,是朋友?”


    “猩猩赵?”李然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


    “赵凯,猩猩赵。一年前他还叫我去海子泳池替你出过头呢。只是那天我有事没去。”那人见李然一头雾水的样子连忙介绍了一句。


    “哦。哦。我想起来了。”李然忽然想起来了,那次良子儿召集百余名兄弟包围海子泳池,的确是有个南桥中学的猩猩赵。


    “认识一下,我叫韩宇。”那人见李然回忆起了过往,脸上一副高兴的样子,自顾自的说了起来:“猩猩赵和我是铁哥们,那次要不是我家里有事,我一准的回去海子泳池替你出头。对了,听说那天去了不少的人吧?哦,以后这南桥技校的,谁要是对你不利,你和我说一声。”


    李然站在一旁,听着这个称作韩宇的一通白话儿,似乎是有点惋惜那次自己由于有事,没去海子泳池围堵王健。那样子,似乎是只要他去了,王健和李然的年级组长一准儿跑不掉。


    又过了两天,李然才发现,这个韩宇在他们南桥技校还真是个不显山不露水儿的灵魂人物。虽然中专和三水子技校的同学都不认识这位,但在他们南桥技校却是声名赫赫。许多南桥技校的同学都主动向李然搭讪。


    “李然,韩宇的哥们儿。认识一下,我是刘晶。”


    “我是洪盔。”


    “我外号儿叫大傻,你是韩宇的哥们,李然吧。”


    两天下来,李然认识了大半儿南桥技校的同学。军训大院一共三个班,数这南桥技校的学生不好惹,人凶、抱团儿、好打架。李然认识了这么一个靠山,两天下来又交了一堆南桥技校的朋友,想到自己右手有伤,以后在这里没了人欺负,心里也感到踏实了很多。


    一周的军训很快就这么的过去了,回到学校李然很快的也和本班的同学熟识了,这中专班的同学可不像是以前重点的那些,人没那么多的心眼儿,也不以学习成绩论好坏,李然感到从没有过的放松,日子如流水般一天天的飘过。转眼到了期中,考试成绩一下来,李然大吃了一惊。自己一不百~万\小!说,二不学习。居然期中考试门门不及格,和班里的王达并列来个全班学习成绩倒数第一。


    正文 第一百二十二章 : 6战靴


    长期在父亲的办事处住着,母亲感觉也不是个事,招待所里面一点也不像是个家,再说每天晚上走廊里面都很吵。李然小舅以前厂长的同事正好在东三环有套房子空着,小舅得知自己的姐姐想换个地方住后,就和自己的同事商量这,叫姐姐和李然搬到了同事的这套空房间。


    小舅原本是县城里一家小厂的厂长。不要说这厂长,就是一个铁饭碗的工人工作八十年代初,那可都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工作。李然这所中专的大部分同学,上这个中专不就是梦想着毕业以后可以分配到药厂去当工人吗。而然随着年代的变革,到了91年这会儿,人的意识就像是这双轨制的市场经济,已经到达了交融的时代。一部分人还是希望有个稳定的工作,而另一部分不安分的人,却是选择了下海,去寻求自己的梦想。小舅就是那部分不安分的人之一,他辞去了厂长的工作,投奔了二舅开始了他的商海浮沉。


    新家是坐落在东三环上的一栋老式的红砖楼,交通很方便。李然推开屋门看了看,是一个老式的三室一厅,李然和妈妈住两室,另外一户人家住一室。两家共用一个厕所和厨房。


    在父亲的办事处刚刚住了半年就搬家,使李然隐隐的感觉到,以前在乡下的那种一年一大搬,半年一小搬的日子又要来到了。不过他又有什么办法呢,家里的事情,反正他也做不了主。目前紧要的还是把在班里的学习成绩搞上去,可别跑到中专在跟不上课。


    他叫黄康,是李然在中专的同班同学,新学期老师排座位他和李然是前后桌。李然初见他的时候感觉,感觉他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老夫子,带着个深不可测眼镜,显得不食人间烟火。新学年开始,李然忽然和他成为了朋友,基本上每天放学,黄康都会到李然家去一次。


    李然选择他当自己的秘密家教,也是煞费苦心。第一,黄康不爱和别人接触,所以有什么不会的学习问题问他,别人不会知道。李然可不想叫同学们知道自己在秘密的补习功课。第二,黄康家也住在县城,每天从中专回家李然现在的住处是黄康的毕经之处。这样就有了黄康到李然家给他补课的机会了。


    至于如何叫黄康去李然家给他补课,那简单。黄康可不像是李然初中的黄斌,李然见他喜欢谈论历史也喜欢看金庸的武侠小说,于是先造了个机会,投其所好的和他高谈阔论一番。要说这黄康看的书怎么比的上李然多,所以没有个把星期他就把李然当成了挚友。李然邀请他去家里玩,他自然不会拒绝。黄康在班里每次考试都是男生第一,所以李然总要趁机问他一些学校上不会的问题,这黄康也都会是知无不答。


    制药中专主要学习的是化学,有的时候课程有一定的连贯性。要说李然自己在家琢磨,一些问题他也可以搞懂,必定中专的课本不比在重点时候校方印刷的学习材料那么难,但自己在家推敲实在是太浪费时间了,不如找个班里男生学习第一的给自己当家教。当然了,李然也会悄悄教这个王康下围棋,以作报答。


    就这样经过了,半个学期秘密的努力。期末考试,李然的学习成绩到达了班里的中等水平。至于再叫李然像是这王康似得,使劲学习,拼命钻研,李然可不干喽。既然学习跟上了,又不是以后要去高考,有这学习的时间,不如看些自己喜欢的杂书呢。其实在中专学的课本东西对于李然来言的确是没有用途,大多是些和制药或机械有关的基础知识,李然毕业也不能进厂工作。自然也就对这些功课不感兴趣了。


    说起来未来工作,李然还真是未知迷茫,虽然心中极力不想,但却一直感觉不踏实。未来该怎么办呢?


    第二学年,刚刚上了没有一两个学期的课,学校就因为翻盖房屋放长假了。对于放假的消息,同学们是又惊又喜。惊的是,学校在教学楼旁边盖一栋房子居然就给学生放了长假,这决定也太突然了。喜的是,反正进这所学校的目的就是未来可以进药厂当工人,至于上不上学,同学们倒是不太关心。只要是学校承认自己是这所学校的学生,混到了毕业,怎么着也能有个铁饭碗捧在手里。


    开始放假的半个月,同学们还沉浸在喜悦中,每天上学难得在家闲着。可这时间一长,却真是闲也能闲出病来。


    91年,开始了一股子学生打工潮。要是在一两年前,无论是私营企业还是国营企业用了学生为自己工作,那都要被扣上顶非法使用通过的帽子。然而91年报上的一篇文章引起了人们的主要,上面指出了美国学生打工培养自己自力更生的好处,也指出了我国的学生,现如今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里娇生惯养,以后不要说走上社会去工作,就是独立生活的能力恐怕都难。这篇文章虽然偏激,但却引发了一系列的报道,什么大学生不会自己洗衣服,什么父母在学生宿舍附近租房给子女做陪读。等等,一系列的文章,随之而出。


    学生打工变成了一时的热门儿话题,学生应该到社会上去磨砺,不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章节放入书签复制本书地址,推荐给好友获取积分章节错误?点此举报